陈纳德是个争议人物,但他并不是“雇佣军”!-皇冠球网的网址
日前,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在美国访问期间,会见了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军人代表和亲属。
参加过“驼峰”航线飞行的老兵杰·温雅德、“飞虎队”指挥官陈纳德外孙女尼尔·凯乐威等人,出席了会见活动。
陈纳德是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军人,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但是,对于陈纳德的身份,却一直存在很多争论。
比如,很多人认为,陈纳德以及其率领的“飞虎队”是“雇佣军”,帮助中国抗战是事实,但出发点并不是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抗战,而是高额报酬。
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的p-40战斗机,“飞虎队”涂装
这是对这段历史的误读。
30年代,日本航空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空军之一,这一时期的日军飞行员都经过多年的训练,是百里挑一的精锐。陈纳德为了吸引美国飞行员来华参战,许诺高额的报酬,这是很必要的。但因此就把陈纳德定义为“雇佣军”,完全是简单化了。
陈纳德来华参战,是美国政府,特别是美国军方一力推动的结果。
从30年代初开始,日美关系越来越趋于紧张。美国政府判断日美必有一战,因此开始执行对日备战的计划。在对日备战的态度上,美国军方更是非常积极。
但是,当时美国国会的主流却是孤立主义,反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备战,也反对美国援助中国,担心会引发美国和日本的战争。
美国国会在30年代通过了多个中立法案,规定禁止美国向交战国家贷款、出口军事物资等,但不禁止出口战略物资如钢铁、石油等。
当时中国还是个农业国,主要的军事物资都要依靠进口;而日本已经是工业化国家,军事物资基本可以国产,而所需的钢铁、石油可以从美国进口。
因此,中立法案实际上是帮助了日本,实际上是一种绥靖政策。
正是为了打破这种绥靖政策,美国政府和军方对陈纳德来华参战,不仅是默认,还大开绿灯。
陈纳德在一战期间参加美国陆军航空兵,是美国航空兵的元老之一,在美国军界也有很深厚的关系。
陈纳德这种级别的军官来华参战,没有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默认和鼓励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1940年,日本为压迫中国投降,对中国城市发动无差别的残酷轰炸。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战时的首都,更是遭受轰炸的重点。
1940年年底,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绕过中立法,向中国大规模出口战斗机;1941年4月,罗斯福下达命令,允许美国军队后备人员,参加中国志愿航空队,这就是后来通称的“飞虎队”。
美国政府和军方鼓励陈纳德来华参战,有好几重目标:
第一,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中损失很大,陈纳德来华帮助中国重建空军,增强中国的抗日力量,阻止日本控制中国;
第二,美国政府和军方判断对日必有一战,让陈纳德和“飞虎队”来华,积累对日本航空兵作战的实战经验,可改进美国航空兵的训练水平,有利于将来美军对日作战;
第三,通过美国媒体对陈纳德和“飞虎队”的报道,激起美国民众同情中国、反对日本的情绪,推动国会放弃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。
从历史来看,陈纳德和“飞虎队”很好地实现了这三个目标,特别是在推动美国舆论放弃孤立主义和绥靖主义上,成绩特别大。随着美国对日参战,陈纳德也成为美国的英雄,多次登上《时代》、《生活》等美国媒体的封面。
所以,尽管从表面上看,陈纳德和“飞虎队”成员,都是以民间身份参加的,可以说是“雇佣军”。但是,这是由于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,禁止对外军事物资出口和派出军事人员,罗斯福政府想援华,但被中立法阻碍,只能通过“雇佣军”的方式来绕开中立法。
作为“雇佣军”,陈纳德忠实执行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战略,所以他招募美国飞行员、购买飞机都比较顺利。如果真要严格执行中立法,美国政府是禁止对中国出口军用飞机的。
珍珠港事件后,美国对日宣战,陈纳德的“飞虎队”大幅扩编,升格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军,这是美国陆航的最高战略单位。陈纳德也晋升为准将,成为第14航空军指挥官。
这其实是相当于把陈纳德和“飞虎队”此前在华参战的经历,也一并计入在美国军队中的服役资历。
所以,陈纳德来华参战,并不是“雇佣军”,而是受到美国政府和军方鼓励和默认的,也高度符合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战略。陈纳德后来能重返美国军队,晋升为高级军官,担任第14航空队指挥官,原因就在这里。